- 羅
-
(羅, 罗)
I
luóㄌㄨㄛˊ〔《廣韻》魯何切, 平歌, 來。 〕1.捕鳥的網。《詩‧王風‧兔爰》: “有兔爰爰, 雉離于羅。”毛 傳: “鳥網為羅。”三國 魏 曹植 《野田黃雀行》: “不見籬間雀, 見鷂自投羅。”宋 司馬光 《閑居》詩: “故人通貴絕相過, 門外真堪置雀羅。”2.指捕獸的網。晉 葛洪 《抱樸子‧譏惑》: “近人值政化之蚩役, 庸民遭道網之絕紊, 猶網魚之去水罟, 圍獸之出陸羅也。”章炳麟 《駁建立孔教議》: “譬多張罝羅待雉兔, 嘗試為之, 無所堅信也。”3.張網捕鳥。《詩‧小雅‧鴛鴦》: “鴛鴦于飛, 畢之羅之。”《周禮‧夏官‧大司馬》: “羅弊, 致禽以祀坊。”鄭玄 注: “羅弊, 罔止也。”《新唐書‧王世充傳》: “又羅取飛鳥, 書符命於帛, 繫鳥頸縱之。”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异‧豢蛇》: “一少年入山羅鷹。”4.羅致;招請。《漢書‧王莽傳上》: “網羅天下異能之士。”宋 梅堯臣 《送正仲都官知睦州》詩: “灘上 嚴子 祠, 繫船聊經過, 其人當 漢 興, 富貴不可羅。”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‧發宋陵寢》: “厥後 越 有新治中來, 聞其事, 異其人。 下車, 首物色得之, 亟拜, 亟為禮, 羅而致之館下。”5.包羅。《莊子‧天下》: “萬物畢羅, 莫足以歸。”成玄英 疏: “包羅庶物, 囊括宇內。”太平天國 洪仁玕 《二月下澣軍次遂安城北吟於行府》: “志頂江山心欲奮, 胸羅宇宙氣潛吞。”6.約束, 防範。《漢書‧刑法志》: “今律令煩多而不約, 自典文者不能分明, 而欲羅元元之不逮, 斯豈刑中之意哉!” 宋 王安石 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: “方今法嚴令具, 所以羅天下之士, 可謂密矣。”7.陳列。《楚辭‧招魂》: “軒輬既低, 步騎羅些。”王逸 注: “羅, 列也。”唐 杜甫 《贈衛八處士》詩: “問答未及已, 驅兒羅酒漿。”宋 《送徐州舉人赴省試》詩: “昔時 大禹 致方物, 神光玉色羅廣庭。”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异‧胡氏》: “酬酢甚歡, 前郤俱忘。 命羅酒漿, 遍犒從者, 上下歡慰。”8.分布;分散。《史記‧五帝本紀》: “時播百穀草木, 淳化鳥獸蟲蛾, 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。”司馬貞 索隱: “羅, 廣布也。”唐 韓愈 《南山詩》: “或羅若星離, 或蓊若雲逗。”9.阻止;遮攔。《墨子‧備高臨》: “城上以答羅矢。”參閱《通典‧兵五》。10.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。《楚辭‧招魂》: “蒻阿拂壁, 羅幬張些。”王逸 注: “羅, 綺屬也。”元 王實甫 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摺: “比及將暖帳輕彈, 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。”11.細篩的一種。元 無名氏 《藍采和》第一摺: “將着個瓦缾木缽白磁罐, 抄化了些羅頭磨底薄麩麵。”明 宋應星 《天工開物‧粹精》: “凡麥經磨之後, 幾番入羅, 勤者不厭重復。”12.用羅篩東西。宋 趙彥衛 《雲麓漫鈔》卷二: “所取銀礦皆碎石, 用臼搗碎, 再上磨, 以絹羅細, 然後以水淘, 黃者即石, 棄去;黑者乃銀。”梁斌 《紅旗譜》十九: “ 春蘭 說着, 盡低了頭, 眼睛也不抬一抬, 只是看着手羅面。”13.英語gross省音譯。 量詞。 十二打為一羅。14.通“ <<罹>> ”。 遭遇。《漢書‧于定國傳》: “羅文法者 于公 所決皆不恨。”顏師古 注: “羅, 罹也, 遭也。”漢 劉楨 《贈從弟》詩: “豈不羅凝寒, 松柏有本性。”15.通“ <<罹>> ”。 憂愁。《左傳‧襄公八年》: “兆云詢多, 職競作羅。”俞樾 《群經平議‧春秋左傳二》: “羅當讀為罹。《爾雅‧釋詁》: ‘罹, 憂也。 ’……‘職競作罹’者, 職競作憂也。《說文》無‘罹’字, 蓋古字止以‘羅’為之。”16.通“ <<蘿>> ”。 女蘿。《新唐書‧楊收傳》: “琴通黃鍾、姑洗、無射三均, 側出諸調, 由羅蔦附灌木然。”17.用同“ <<鑼>> ”。 打擊樂器, 銅製。《清平山堂話本‧戒指兒記》: “笙簫社火, 羅鼓喧天。”《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‧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》: “西廊下面同羅響, 東廊怨鼓甚分明。”18.用同“ <<籮>> ”。 竹編的器物。《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‧花關索出身傳》: “我收得一羅金銀與他嫌少, 要放火焚莊。”19.古國名。熊 姓, 在今 湖北 宜城 西。春秋 時為 楚 所滅。20.姓。IIluo˙ㄌㄨㄛ語氣詞。元 王實甫 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二摺: “沒則羅便罷, 煩惱怎麼那 唐三藏 ?”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